2021年6月7日,四川成都,连续参加高考25次的“考王” 梁实,考完第一科语文后,笑着走出考场。他表示,今年题的难度和去年差不多,感觉自己比去年考得好,题都答完了,作文预计能拿40多分。下一步准备回酒店吃饭和休息,为下午做好准备。自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后复习参加考试,今年是他第25次参加高考。身边坐着的人从60后变成了00后,他还想一直考下去。
2021年是54岁的四川人梁实第25次参加高考,他的目标仍然是川大,但他自己也说,目标归目标,自己不会“一条路走到黑”,能考上中意的二本学校的话,他也会上。
早在2021年5月28日CCTV1开讲啦官微更新的视频中,主持人撒贝宁就大力推荐《觉醒年代》这部剧,称其中史料会对参与相关考试有帮助。当时距离高考还有 10 天,撒贝宁说道 " 考生复习的时候,可以抓紧时间看一下。我觉得其中某些情景,高考一定会有相关题目 "当然,言而总之,这只能说是巧合,考生想要发挥好、取得好成绩,最根本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和思维意识的培养。
安徽霍邱,一位40岁父亲为教育叛逆儿子参加高考的事情,受到媒体舆论关注。按照当事人的说法,自己13岁的儿子痴迷玩手机不愿意学习,而他在管教的时候还被质疑没资格,并直接反问“你咋考不上大学?”,就是这句话刺激他立下誓言,参加高考,以此身教儿子。
老实说,一个父亲为让儿子放下手机更愿意学习,竟能做出如此举动,可谓也是实属不易。但是从身教的效率来看,这或许也只是看起来行,真要是付诸实践,更像是高考场域中的“娱乐节目”。有必要说明的是,儿子反问父亲“你咋考不上大学?”,更多的存在并非是反问本身,而是推脱措辞。这种情况下,父亲却朴素的以为儿子不愿学习是因为自己没考上大学,属实有些愚钝的可爱。
之所以这样讲,倒不是为批判这位父亲的用心,而是作为身教来讲,前提是要搞清楚问题的要害。要不然自己折腾半天,就算如愿兑现誓言,依然不太可能让儿子心服口服。因为身教本身并非是赌气,而是如何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儿。
小杨是东莞市桥头镇人,好友小顺(化名)是他的多年好友。2019年,小顺以560分的高考成绩考取了南京的一所重点高校。但是,读了一年大学后,小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,为此退学了,去年开始在东莞复读。
然而,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,小顺与父母之间闹不愉快,要放弃高考。获悉该情况后,小杨一再劝说好友小顺,并向学校请了一周的假,从河南回到东莞陪小顺参加高考。“今天吃完早餐,小顺又想放弃!”小杨说,在他一再劝说下,小顺才来到了考场。“自己这么做,只希望好友小顺可以在考试时正常发挥,考出好成绩,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。”小杨说。